国家级人才入选者

王业亮(兼)

职称: 教授,国家杰青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

联系电话: 010-68912993

学系: 电子科学与技术,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

E-mail: yeliang.wang@bit.edu.cn

通讯地址: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,北京理工大学

教育经历

1994-2001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学士/硕士学位(导师傅正义院士);
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(导师高鸿钧院士),期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合作研究。

工作经历

2004年10月-2008年1月在德国马普协会斯图加特固体研究所做洪堡学者;
2008年1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;
2018年7月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作。

科研方向

微纳量子结构、物理与器件。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新型微纳量子结构的构建、物性测量和调控、器件设计和性能测试,以及基础应用等;主要聚焦原子制造、原子分辨成像及谱学、电子自旋等量子物态测量、量子信息器件(存储及处理),类脑及仿生信息器件等。
主要研究方向有:
1.新型二维原子晶体的制备、结构和物性测量与调控【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及异质异构结构】
2.低维功能纳米结构与物性测量【功能分子,生物分子及其复合体系的构建,结构表征,物性测量等】
3.量子信息器件的构筑及测试,集成及优化
4.先进的实验技术及在前沿交叉学科中的应用【扫描探针显微术,分子束外延技术,光电子能谱技术,微纳加工技术等】

学术成就

主要学术成绩

长期从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制备、物性及应用基础研究;近年来基于分子束外延生长、光电子能谱和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技术,在原子尺度上针对新型二维量子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构建、物性测量和调控、器件设计和性能测试,以及应用等方面发展技术和开展基础研究。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,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 Nature(1篇)、 Nature Materials(2篇)、 Nature Physics(2篇)、Nature Electronics(2篇)、Nature Commun.(9篇)、Adv. Mater.(8篇)、Nano Lett.(11篇)、ACS Nano(10篇)、Nano Research(8篇)、Chem. Soc. Rev.(2篇)、Phys. Rev. Lett.(2篇)、J. Am. Chem. Soc.(3篇)、Appl. Phys. Lett.(10篇)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。共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,英文期刊评论或书籍章节5篇(1篇为封面),相关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可,多项工作被 Nature及其子刊作为研究亮点报道。被引12000余次,单篇最高他引2000余次,一篇被评为“2013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”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,获得授权20余项。获得国际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40多次。

曾获得的荣誉或者奖励包括中国科学院50篇优秀博士论文(2005年)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(2006年),并获得德国“洪堡”奖学金,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(2012年),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(2013年,集体奖,主要贡献者),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主要成员(2014年,光电材料新效应和器件创新团队),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(2015年,第四完成人)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(2017年),EPS(欧洲物理学会)邀请报告人奖(2017年),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(2018年),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(2019年),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(2019年),国家发明协会创新二等奖(2022年),中国电子学会自然奖二等奖(2025年,第一完成人),北京市自然奖二等奖(2025年,第二完成人)等。现为 Journal of Physics: Condensed Matter,Chinese Physical Letters等期刊编委。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。主持国家基金委杰青项目/重点项目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北京市基金重点专项等项目。

文章及著作目录:

Ø http://www.researcherid.com/rid/D-9643-2012

Ø http://orcid.org/0000-0002-8896-0748

Ø http://scholar.google.com/citations?hl=en&user=xnXHVPMAAAAJ&view_op=list_works&sortby=pubdate

学术兼职

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,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,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,中关村标准化协会集成电路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
国内外学术交流

在学术交流方面,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,与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,例如,意大利同步辐射中心、德国马普研究所、瑞士EMPA研究所、美国芝加哥大学、英国牛津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、法国巴黎索邦大学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、瑞士苏黎世理工、香港大学等。团队老师经常带学生赴意大利国家同步辐射中心等国际中心,进行实验研究和访问。同时,实验室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,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到实验室交流并做学术报告。

团队主要成员

刘立巍:准聘教授,博导;瑞士EMPA,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后,6年海外经历。

张  腾:副教授,博导;巴黎六大硕士,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,10年海外经历。

马远骁准聘教授,博导;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,香港大学博士,7年海外经历。

:准聘教授,博导;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,5年海外经历。

赟赟准聘教授,博导;复旦博士,芬兰阿阿托大学博士后,4年海外经历。

乔婧思:准聘教授,博导;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,4年海外经历。

张全震:副教授,博导;日本东北大学博士,7年海外经历。


招生信息

每年拟招收多名保送或考研研究生(硕士生、硕博连读生或博士生);多名博士后。
1.鼓励学科交叉,欢迎电子/信息/物理/材料背景的学生联系报考;
2.综合评估优秀者,在读期间可出国学习交流半年或更长时间;
3.提供与周边高校、研究所类似的薪酬;来校面试按标准凭票报销车旅费;
4.欢迎热爱科研、积极主动、刻苦勤奋的学生联系、咨询、报考。
王业亮教授课题组正在聚天下英才,构建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志同道合的科研团队。课题组在面向新型信息器件的功能结构制备、扫描探针显微镜实验技术、基于同步辐射的光电子能谱等方面有充分的积累,配备有世界一流的扫描探针技术综合实验室,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拥有很好的影响力。课题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,包括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、瑞士 EMPA 实验室、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、美国犹他大学,新加坡国立大学、法国巴黎索邦大学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、瑞典同步辐射 MAX IV、意大利国家同步辐射中心 ELETTRA、德国同步辐射 BESSY II 等。热烈欢迎取得博士学位(有博士后经验优先)的有志青年人才联系应聘,可选择的岗位及详情请见(http://renshichu.bit.edu.cn/gbzpxx/175715.htm)。

【联系方式】
王 业 亮 (Yeliang WANG)
招生学科:物理电子学,电子科学与技术;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
联系电话:010-68912993,13683041128; 微信号:wylwyl168168
E - mail: yeliang.wang@bit.edu.cn
通信地址: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,北京理工大学
邮 编:100081